广东人给人的印象,向来都是“务实”的:不在必要的地方少花钱,也不在不必要的地方多花钱。这就是广东人传承多年的生活哲理。
作为一名吃货,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个问题——性价比。就拿老街坊们都特别喜爱的【炒牛河】做例子:在一些高级餐厅吃一份炒牛河,价格可能会要五六十元,虽然说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,但却未必比一些传统大排档炒出来的二三十块钱的牛河要好,但价格却相差了一大截。
而造成这种价格上巨大落差的,往往不是食物本身,而是涉及很多与“吃”无关的因素:比如高级餐厅的高额铺租、人员费用、品牌运营费用、以及硬件设施投入等等。除非是对用餐环境和服务有着苛刻的要求,这些因素对于一名专心找吃的吃货而言,其实是很没必要的。
不止是吃,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遇到各种“不必要”的消费。小至一根牙刷,大至一件奢侈品,我们作为消费者,往往是被“宰了”以后,仍然云里雾里。
美国著名的传播学与社会学家 J.伯德利亚尔 曾经说过:“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,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”。
这种“符号化”,用通俗的语言来说,就是由所谓的品牌商、中间商、中介等机构,赋予一件普通商品的“精神价值”。其实就商品本身而言,它的使用价值与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几乎一模一样,甚至都是出自同一个厂商,但很多时候由于贴上了标签,赋予了一定的品牌意义,所以导致这款商品在市面上身价暴涨,其价格大大超出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。
最近,一支叫做《国际大牌成本揭秘》的电视台纪录片疯狂刷屏。在这部只有不到十分钟的纪录片里,一组组触目惊心的对比价,令人震惊。
这部被热议的纪录片中显示,市场上大牌的成本,仅为售价的1%。一家著名旅行箱制造商负责人甚至直接说,连90%以上的专利其实都是中国工厂的。
视频采访中,很多路人都对这种现实真相表示根本不敢相信,但这些都是行业内不能说的秘密。